世界“双最”背后的故事(3):巾帼不让须眉的“红妆将”
- 发布日期:2019-08-03
- 【字体:大中小】打印
7月30日凌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项目,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承建的8万余吨保定乐凯大街跨京广铁路大桥成功转体,该桥横跨京广铁路21股铁路线,创造了世界桥梁建设史上转体重量、转体跨度两项第一!
当天上午,中建交通在项目现场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宣讲大会,授予项目部“初心使命功勋青年突击队”、“初心使命功勋创新工作室”称号,勉励项目团队在主题教育中冲锋在前、再创佳绩。项目建设者代表生动讲述了克坚攻难、守初心、担使命的奋斗故事。
自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中建交通始终致力于打造中国建筑大交通事业第一品牌作为初心和追求,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不变的目标。世界"双最"背后的故事是中建交通牢记初心使命的缩影,将激励全体员工共同感受主题教育带来的奋进力量。

23岁的杨佳玉,2018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现在是中建交通保定乐凯大街跨京广铁路大桥1标项目工程技术部的一员。去年7月,跟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杨佳玉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一点小小的迷茫,来到了这里。
刚到的时候,得知自己被分在工程技术部门,杨佳玉的内心也犯过心思。
“因为在现场工作,不仅意味着要黑几个度,而且不能穿喜欢的鞋子,高跟鞋、小裙子这些统统都要放弃。但是当时心里抱着一个想法是:一件事情,还没有开始,没有经历过,不能直接就放弃吧。所以还是选择留在工程技术部,从一名技术员做起。”杨佳玉说。
作为一名技术员,杨佳玉免不了要经常到现场。
“我记得第一次来现场的时候,主梁还没开始做,在施工墩身,但是支架已经搭得像现在这样,离地面十几米高了,支架上人梯到墩身之间有一条很窄的通道,第一次从上人梯上来站在那条通道上,虽然离地面只有十几米,但还是能感觉到自己腿抖,但是看到以前只能在课本上见到的一个个符号跳跃成眼前的实物,我还是觉得兴奋大于害怕,之前心里那一点点小犹豫也全部打消了。”杨佳玉说。刚到现场那会,杨佳玉记得,不止一个人跟她说这个工作不太适合女生,但是她当时心里就是不太信那个邪。
“我在想,他们能做到的地方,我也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他们能爬上爬下,我也可以。他们能在三十多度快四十度的高温下坚持,我也一样可以。他们有扎根在一线,扎根京津冀建设的决心,我也有。”杨佳玉回忆说。
有了这样的决心,杨佳玉剪成了短发,因此经常会被人开玩笑叫她“小伙子”。
“当时不信邪,但这将近一年的时间,确实有过很多想放弃的时候。”杨佳玉说。
去年夏天,C3横梁正在绑扎钢筋。有一次,杨佳玉不小心踩空掉进了钢筋空里。因为是夏天,穿的裤子比较薄,杨佳玉的那条裤子就直接废了,小腿也被刮破了。直到现在,在桥面上走,磕磕碰碰也避免不了。“有时候,洗澡的时候会发现腿上突然又多了道划痕,但是什么时候碰到的,在哪儿碰到的,自己完全都不知道。”
还有一次,C2底板浇筑混凝土。那时候是十一二月份,晚上温度挺低,但是方量挺多,需要在现场坚持到晚上十一二点。
“我觉得自己的脚快被冻麻木了,走在路上,完全没有感觉。回到宿舍后,钻进被子里半个多小时,手脚还是冰凉的。躺在床上,觉得自己连起床泡个脚的力气都没有,那会真觉得自己可能坚持不下去了。”杨佳玉说。
但是,每次看着一点点拔高的塔柱,看着一点点延伸的桥面,从最开始一份图纸可能反反复复看好几遍才能看懂,到现在看到图纸就能反应过来;从一开始站在离地面十几米的通道上不敢动,到现在能面不改色地爬到离地面四五十米的塔柱上人梯上,“我觉得自己的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来到这里,以一个世界第一吨位的转体桥作为自己工作的起点,又碰到这么多愿意帮助我给我很多指导意见的领导和同事,我相信自己以后也可以做得更好。”杨佳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