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2021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动员大会上,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中建交通人攻坚克难、专业专注、创新创造、不懈奋斗的身影·······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一大批中建交通人依旧在埋头苦干、尽忠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中建交通人用赤诚初心和辛勤付出浇灌着中国建筑大交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造领域的新辉煌,为无数人拓展宜居宜业的幸福空间。
劳模精神:生命极限“扮靓”雪域高原
初入海拔3600米的拉萨,杨广良的第一感受是喘不上气,“隔着板房都能听见我的喘气声,走一步歇三步,指甲盖都黑了。”
2020年,杨广良被派往西藏,任职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建设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省会级的标准剧院——西藏广电艺术中心。
杨广良说,最难的是组织生产,人员、材料、物资降效30%。除了混凝土,70%的原材料需要通过汽车、铁路从内地运输到藏区,光运输就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还不包括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状况。仅仅是材料运输一项,就要比以往同类工程多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还没开始建设,运输困难就给了杨广良一个“下马威”。
身体上的不适应,杨广良无条件坚持。施工上遇到的困难,杨广良想尽办法也要克服。“就是想把活儿干好!”
西藏广电艺术中心是自治区单体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文化地标建筑,主体结构跨度大,加之地处青藏高原,位于地震带上,客观上对建筑整体的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钢筋187公斤/平米,建筑主体含钢量是内地同类工程的一倍,含钢量占比的提升也提高了项目在藏区的用工标准。
“春节之后,我们最多有1500人在现场同时施工。”杨广良介绍,在西藏广电艺术中心,一块钢板的厚度是4-5厘米,普通的工人无法按要求完成焊接,他就去找焊接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组织高水平的技工完成焊接施工,保证工程质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除了施工生产,作为项目党支部书记,杨广良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带头作用,开设项目“晚间课堂”,用“示范党课”感召初心使命,用一线经验指导青年员工生产工作。在他的带动影响下,项目每周都有一线讲师“上岗”教学,讲规范、讲施工、讲机电,一对一指导项目学员。
“六、七个藏族小伙递交了入党志愿书,小半年就有十来个员工考证,大家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杨广良说,虽然身在高原,离家万里,但看到大家在学习上这么有冲劲,在工作上这么有干劲,他自己也受到了触动。
2020年5月,项目主体施工已完成70%,西藏自治区住建厅的负责同志来到项目调研,实地察看工程现场后,高度赞誉项目,认为工程建设完全超过他们的想象。那一瞬间,杨广良觉得自己和项目团队的付出有了收获,再苦再累都值了。
劳动精神:沙漠里长出“天路”
砥砺奋斗之志,在服务民生中增强实干担当。有一条国家高速公路横穿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它就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
2017年7月中旬,由北京始发至新疆的京新高速公路主线正式建成通车,将北京到新疆的距离缩短了1300多公里,创造了沙漠上的“天路奇迹”。
中建交通承建的京新高速吉兰泰连接线温都尔浩大桥是京新高速公路吉兰泰连接线控制性工程,是全线最高墩、唯一空心墩桥梁,桥高64米,也是内蒙古的第一高桥。
2015年,中建交通建设者来到阿拉善高原的吉兰泰盐池附近。为推进生产,中建交通山西公司副总经理申彦民常驻一线。然而,与奇绝的自然风光相比,迎接他们的是缺水断电无信号、几近极地般的自然条件。吉兰泰连接线修建地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人烟极为稀少。施工生产和员工生活都依靠发电机维持,为了将发电机损耗降至最低,确保生产用电的有效供应,项目部每晚10点之后断电。
如果说需要靠供电缓解的寒冷和炎热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补救,那么静寂无声是项目员工最不适应的地方。“就是一种彻底的寂静,没有汽车噪音、电器运转的声音,连虫鸣都没有,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幻觉自己失聪了。”时任项目商务部负责人党鑫这样描述。
来到吉兰泰,就会发现,“通讯靠吼”并不是一句笑话。在阿拉善盟,每年8级以上大风、沙尘暴、扬沙天气82-142天。风一吹,原本微弱的信号就会随风而去,打电话时经常会出现“风太大我听不见”的情况。
为了解决吃水问题,项目部在驻地附近打了一口井。钻井机下到170米的时候终于见到了水花。在大家以为吃水有了着落的时候,很多员工在体检时出现了肾脏有结晶的情况,医生说是水质的问题,如果任由发展就会变成肾结石。员工的体检报告让申彦民出了一身冷汗,“不仅是人适应不了这里的用水,项目购置的几台大型净水过滤器,三天一大修,五天一小修,机器也适应不了这里的水质。”项目只得每周一次从60公里外的镇上拉水吃。
吉兰泰连接线是京新高速全段唯一同时面临风积沙施工、空心墩大桥和深挖路堑“三大难点”的路段, “难就难在山太高,坡太陡,线路还经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彦民介绍,大坝山属阴山余脉,山势高低起伏,环山地势跌宕,高差大。温都尔浩大桥位于深“V”字沟内,相对高差92米。区内基岩大面积出露,谷底堆积有较厚堆积物。同时,大桥所在路线经过的东阿拉善自然保护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自然环境十分脆弱,对环境保护要求极高。
经过多次专家审评,项目最终确定采取从上至下开挖山体方法,开挖至40米时,再从沟底沿边坡修筑临时施工便道达到墩位。在大桥建造过程中,最大开凿山体高度96米,上演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申彦民说,“温都尔浩1#桥长度虽然只有216米,6根墩柱却有不同的高度。最高的墩柱60.1米,最短的墩柱要从距离地表23米高的陡坡上进行施工,这些都是内蒙古公路工程建设上的首例。”
经与多方沟通,项目修改了需要横切大坝山设计方案,在原方案上拐了一个Ω字型弯道,部分绕道东阿拉善自然保护区,这样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减缓了路面坡度,同时也保护了大坝山的生态环境。
2017年10月27日晚,温都尔浩大桥主体全部完成,打通了京新高速通向外部世界的“最后一公里”。
工匠精神:0.7毫米撑起的“世界双最”
一座8万吨的转体斜拉桥如何上演“空中芭蕾”,创造世界桥梁史转体重量、转体跨度两项第一?
在河北保定,中建交通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项目团队,创新运用高精度大直径球面平铰拼接制造技术,制作、安装累计误差控制在0.7毫米。匠心实现了一切。
善谋创新之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当好先行。2016年,30岁的刘文被任命为保定市乐凯大街南延工程第一项目部的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负责南延工程最核心的跨京广铁路大桥的建设。跨京广铁路转体斜拉桥主桥长495米,桥面总宽39.7米,由北向南跨越京广铁路21股铁路线,采用子、母塔双转体法施工,转体吨位、转体跨度目前均为世界第一,技术含量和施工难度国内罕见。如此特殊的建筑工程,让刘文除了激动与兴奋以外,更多是忐忑不安。
面对高难度的施工,刘文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转体大桥建好。他每天就像高速运转的转子,几乎到了拼命的状态。带着团队研究图纸,与专家论证,屏息凝神,彻夜无眠,一天当两天用。
项目采用球面平铰工艺,为世界转体桥施工首次使用。超大吨位的转体设计带来球铰尺寸巨大、加工质量难以保证和运输困难等问题。刘文带领团队不停向转铰、钢支座等顶尖厂家、桥梁、转体等各级专家求教、找差距,组织业主一同举办专家论证10多次。特别是,2017年11月转铰图纸刚定稿,而2018年4月就要安装,厂家反馈仅制造周期就需4个月。当时因行业内缺失转铰验收标准、规范,业主不允许启动制造。时间紧、任务重,行业缺失,那刘文团队就自己定标准。整个12月,刘文带着项目总工,往返衡水、洛阳、北京等三地数十次,最终完成转铰制造工艺和验收标准,最终确保转铰按期进场。、
世界第一转体技术研究,光靠项目团队本身太难。刘文一边通过“导师带徒”与“现场实战”大力培养年轻人,一边与北京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共同攻坚克难。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大批优秀员工脱颖而出,有的在现场管理方面独当一面,有的在质量控制方面成了行家里手。项目团队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实质审查状态12项,申请工法8项。项目的多项研究技术成果,先后在40余座转体桥中得到了不同程度推广与应用。
这里也成了一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战场,党支部成为冲锋陷阵的战斗堡垒,共产党员的鲜红旗帜高高飘扬。起初箱梁施工三个月完成1联,后来每联提前10天。子塔塔柱预应力张拉,每天要求完成12束,最多他们拉过16束。子塔支架拆除,计划20天完成,结果17天就胜利结束。
2019年7月30日凌晨,8万余吨保定市乐凯大街跨京广铁路大桥伸展“腰肢”,在经历了70分钟惊心动魄的空中“飞越”后,成功转体,上跨京广铁路21股铁路线,创造了世界桥梁建设史上转体重量、转体跨度两项第一。
2020年1月15日,乐凯大街南延工程三丰路至南二环段高架路胜利贯通,原先半小时的车程缩短到3分钟,彻底改变了保定南城和清苑区的整体交通状况,圆了保定人民10年的“解堵”之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添快速通道。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每一位劳动者的价值追求。
致敬时代!致敬劳动者!中建交通人用一个个精品工程、一项项领先技术、一份份崇高荣誉,丰富着奋斗者的精神谱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砥砺前行。